首页 > 封面中国 > 正文

循常习故?

作者:张杞   来源:外交观察网发布时间:2012-10-31
摘要:10月,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时登上全球两家最有影响力的时政周刊《经济学家》(The Economist)和《时代》(Time)杂志的封面。这一举动不同寻常,它不仅意味着中国依然是世界的焦点之一,更表明中国政治的变迁对全球的潜在意义甚巨。

  10月,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时登上全球两家最有影响力的时政周刊《经济学家》(The Economist)和《时代》(Time)杂志的封面。这一举动不同寻常,它不仅意味着中国依然是世界的焦点之一,更表明中国政治的变迁对全球的潜在意义甚巨。

  事实上,习近平并不是第一次登上《经济学家》杂志的封面。早在2010年10月,即习近平荣登中央军委副主席、头角初露之时,《经济学家》就给予了其以特别关注。不过,当年封面上所展示的习近平尚“犹抱琵琶半遮面”,而今面纱卸下,他已“稳坐军中帐”。与24个月前的鲜活亮相相比,此次封面上的习近平面露郁色,其脚下的这片土地已然不那么丰润,而颇显干涸。或许,正所谓:不当家不知柴米贵,不当大哥不知国事维艰。

  和《时代》的封面主题一样,《经济学家》同样关注中国面临的两个最重要的挑战:收入不平等和腐败。而日前,全球著名智库皮尤研究中心(Pew Research Center)发布的涉华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同样佐证了这一点:不平等和腐败成为中国最严重的两大问题。因此,干裂的土地正预示着,中国这位新晋领袖面临着更多的将是挑战。不过,“危”之中也蕴藏着“机”,而这取决于习近平的选择:是继续因循守旧,还是与过去割裂、成为关键时刻“必须改变中国的那个人”。

  《经济学家》杂志在其以“The man who must change China”为题的文章中指出,明年3月后,亲政的习将和其前辈一样,继续奉行保增长、求稳定的基本策。但显然,习面临的挑战似乎更大:增长放缓、腐败肆虐、社会问题丛生都在中国民众心目中激起了越来越严重的失望感,也让中国官员为此恐慌、焦虑不已。文章认为,面对这些挑战,习有两种选择:或者继续压制不同意见,或者开始缓释中共的控制。进而,中国的未来将取决于习是否有勇气和远见认识到:中国的繁荣和稳定需要他同过去割裂、改变中国。

  事实上,中国诸问题“犬牙交错”,疾速的经济增长带来的是一个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有效统治的难题,因为中国社会诸群体一如中国学者所言之“下层失稳,中层失望,上层失控”。网络和新媒体的广泛存在使得压制不同的声音、遏制利益表达变得愈加困难。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也使得过去局限于地方的不满能够瞬间遍及各地,激起整个中国的围观。因此,新媒体条件下的利益申诉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,很有可能“引发连锁反应,导致社会骚乱或暴力革命”。

  文章推测,面对诸多挑战,这位中南海的新主人很可能从扩大向人民赋权开始烧他的“三把火”。文章作者列出了他所给的建议种种:农村土地私有化,农民享有自己土地的“主权”;司法制度应对人民的诉求负责;逐步废弃户口制度,允许农民工享有和市民同等的医疗和受教育机会。文章同时认为,习有可能放松中共的控制,比如:让国有银行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;金融市场应听从市场信号而非政府的控制,而新闻自由则是反腐之战的关键同盟。

  不过,文章声称其为习提出的这条路径指南,对中国左派而言显然太过了,甚至对于许多呼吁变革的自由“右派”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,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最多不过是新加坡式的一党独大。而作者则认为,习应该更进一步,思想再解放一点,步子再迈大一些。毕竟,要重新获得人民对政府的信任,就必须涉险迈入政治改革的深水区。尽管如此,文章还是认为,习对此种改革很可能还是畏缩不前。不过,作者倒给了足够的鼓励:“所谓伟人者,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,敢当人之所不敢当”(a great man would be bold)。

  虽然对习抱有怀疑,但文章还是充分肯定了中共、中国和习,认为以中共本身这部伟大的传奇,中国能够达到一种难以想象的境地和高度。文章认为,尽管中共历史上有过诸多缺陷,但其创造了老一代难以想象的财富和希望。而未来,大胆的改革将极大地恢复中国民众对党的亲善,增进对党的好感,在新的时期重获党的合法性。基于此,作者认为,习的选择意义重大。全世界都不希望中国倒下,因为世界担心的不是中国的强大,而是他的衰落和不稳定,毕竟一个地域、经济、人口庞大如中国的国家的衰落,对整个世界都绝非福音。

  事实上,尽管作者做了相对全面客观的分析,但将中国未来系于习之一身,未免太过,毕竟在当下威权之中国,一言九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,而未来将是一个“诸龙闹海”的时代。

  抛开习之路径选择不谈,文章所主张的确有极大意义:不改革,中共已经无路可逃。

  最后,就题目而言,新浪微博上有不少的争论,认为这里的“must”是“注定、必然”之意,而事实上,从整篇主题文章来看,文中更多的是对中国危局之忧,对习之殷望之甚,而全无研判习之大手笔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。因而,笔者认为,这里应该是“必须改变中国的人”。

  参阅文章:

  “Xi Jinping: The man who must change China”, The Economist, Oct 27th 2012; “Will Xijinping change China?”,  The Economist, Oct 23rd 2010;

  “Big Brotherhood:The Next Leader of the Unfree World,” Time, Oct 22nd 2012.

    (下图分别为最近一期《时代》封面和2010年10月《经济学家》封面)

(本文版权为外交观察网与作者所有,转载本文请保留完整的著者信息,并注明“来源:外交观察网”)

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

我的态度:

登录|注册 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

本期杂志

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
《外交观察》第三辑的主题是“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”。本期中,美国与俄...[详细]

·中美军事合作关系:我们如何共...

·新兴大国关系:寻求中美关系的...

点击排行